云南石屏|特早熟杨梅
眼下,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的特早熟杨梅在枝头由粉转红,迎来了丰收季。
种植户们忙碌地采摘,而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也早早来到石屏,抢占市场先机。素有“杨梅之乡”美誉的石屏县,得益于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,成为全国最早的杨梅产区。其杨梅品种多、产量高、口感好,同品种杨梅比其他地区提早40至60天成熟,采摘期从每年2月下旬持续至7月初。
3月7日凌晨,20筐来自云南石屏的特早熟杨梅搭乘飞机抵达宁波果品批发市场,这是今年首批通过空运进入浙江市场的云南杨梅。这批跨越2000余公里的“春之味”共到货20筐特早梅,每筐(约4斤装)售价500元至600元,标志着华东地区杨梅季提前拉开帷幕。此次上市的特早熟杨梅虽个头较小,但口感鲜甜,主要供应高端消费市场。
石屏杨梅的抢“鲜”上市,不仅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,更离不开高效的物流体系。通过空运直达浙江市场,石屏杨梅成功抢占高端消费市场,为全国消费者带来了新鲜的“春之味”。随着杨梅季的全面展开,石屏县将继续依托其产业优势,推动杨梅品牌化、市场化发展,进一步巩固其“杨梅之乡”的地位。
云南蓝莓|春日里的“蓝莓盛宴”
云南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——日照充足、降雨量适中、冬无严寒、夏无酷暑、昼夜温差大,加之随海拔变化可适应几乎所有蓝莓品种的种植,使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优质蓝莓鲜果的最佳优势产区。
云南蓝莓领跑全国 产量与市场份额双第一,根据2024年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显示,我国蓝莓栽培面积达143.82万亩,其中云南以24.48万亩位居前列;全国蓝莓总产量为78万吨,云南以18.29万吨的总产量排名全国第一。此外,云南在全国蓝莓中高端市场中占有约300亿元的市场份额,被业内誉为全国现代蓝莓产业的引擎。
四大主产区协同发展 滇南及滇东南成早熟蓝莓优势区,目前,云南蓝莓产业已形成以滇中、滇南及滇东南、滇东北、滇西及滇西北为主的四大主产区。其中,以红河、西双版纳、普洱为主的滇南及滇东南地区,凭借其独特的气候优势,成为云南早熟蓝莓的核心产区,也是全省最大的蓝莓主产区。这些地区的蓝莓不仅成熟早,而且品质优异,深受市场青睐。
云南蓝莓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科技赋能和品牌化建设。通过引进优质品种、优化种植技术、完善冷链物流体系,云南蓝莓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,还逐步走向国际市场。未来,云南将继续依托其自然资源和产业优势,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量发展,进一步巩固其在全国蓝莓产业中的领先地位。
昆明陆港号|迈入常态化运营新阶段
近日,“昆明陆港号”多式联运货运列车从安宁桃花村站顺利启程,标志着该班列在试运行百日之后正式迈入常态化运营新阶段。作为我国西南地区联通东盟的重要物流动脉,“昆明陆港号”班列自2024年11月19日首发以来,经过百日运营验证,现确定每周二、周五常态化开行。
常态化运营后,“昆明陆港号”班列推出一系列产业定制化服务,包括开辟冷链物流、矿产运输等专业运输通道,开发“产业班列”“定制班列”等特色产品,并推行新能源车辆接驳配送体系。通过优化运输结构和政策引导,班列有效降低了全流程物流成本,进一步助力昆明建设中国—东盟供应链核心节点。
班列依托“桃花村—老挝万象南—泰国曼谷”双向往返路线,为企业缩短了10天运输时间,显著节约了时间成本。该路线衔接中老泰铁路与泰国拉廊港,构建起高效的“铁公海”联运体系,使安宁北港成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物流枢纽。
在昆明市“双核两翼”战略框架下,“昆明陆港号”与“澜湄号”形成功能互补。前者聚焦中老泰跨境多式联运网络构建,后者着力打造中老铁路高频次精品班列。两列协同将加速形成“陆港+空港+跨境铁路”立体物流体系,进一步推动昆明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物流枢纽中心。“昆明陆港号”的常态化运营是落实国家《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行动计划》的重要举措。通过铁路专用线始发、多式联运路径优化等创新模式,班列不仅提升了区域物流效率,还带动本地企业深度融入国际产业链,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。
“昆明陆港号”的常态化运营,不仅是昆明市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,也为中国—东盟经济走廊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未来,随着班列服务的不断完善,昆明将在国际物流网络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。